第92章 分科之学
  在太后处确定了黄道女的棉花制品颇受女子好评,一定能在辽夏贵妇间卖出高价后,赵顼就开始行动了起来。
  首先,他找来两位精通辽国事务的相公,也就是富弼和韩琦;还找来张方平、王安石和司马光,以备财经咨询。
  几位精英大臣都从自家夫人处,了解到黄道女研制出来的棉花制品在闺阁间颇受欢迎,又听到皇帝说要把这东西卖到辽夏去,赚辽夏贵妇的钱,一个个都表示了赞同。
  在大宋里面大卖特卖,那自然是劳命伤财,奢靡浪费,但卖到辽夏去,那自然是弱其心志,削其国力,是一等一的计谋。即便是司马光,也点头称赞。
  赵顼见众人没有意见,立马抛了第二个议题。
  谁带清嘉郡主去辽国?辽国有五京,去哪个京都比较合适?
  富弼沉吟一会,开口说道,“此次出使辽国,仅仅是为了促成棉花生意,勾动辽人种棉花之心,因此出使之人无需政治见长,而需在辽国也有名望,才能动辽人之心。”
  众臣们纷纷表示赞同。
  本来嘛,这次去辽国又不涉及什么军国大事,就是借着给辽国太后贺寿的名义,把棉花制品卖给辽人而已,要的是特使的个人魅力和名望,至于政治方面倒是次要了。
  有魅力,名望大到辽人夏人都知道,而且政治能力不需要那么高。
  赵顼第一反应是去看王安石,然后就看见王安石一脸无奈,仿佛在说我在官家心里就是这么不懂政治的嘛。
  赵顼反应过来,忍住笑意,又去问富弼相公。
  “富相公可有人选?”
  富弼捋捋胡须,笑道,“那是自然,老臣保举此人出使辽国,必然各方面都能让官家满意。”
  “哦?相公快说,何人有此魅力?”
  “自然是我们的文坛盟主,苏轼苏子瞻!”
  赵顼恍然大悟,连王安石和司马光都点头认可。
  个人魅力高,名望远达辽夏,政治属性不需要太高,这三点几乎就是为苏轼量身打造的。
  而随着欧阳修逐渐老去,目前大宋朝野,都认为新一代文坛盟主就是苏轼,只要他有新词问世,立马就传诵全国,辽夏的商人也必然带上手稿,回国必然卖上高价。
  让苏轼出使辽国,再当场写首新词,恐怕辽人会为之疯狂,哪怕苏轼卖张破布给他们,都肯定有人会要,又何况这是连大宋太后都赞不绝口的东西呢?
  赵顼当场就定下了苏轼作为主使,带着清嘉郡主去辽国西京大同府为辽国太后贺寿。
  辽国如今有五京,正经的首都是上京,在后世的内蒙古赤旗,离大宋太远;而且辽国有巡狩五京的习惯,西京大同府也是未来参与河曲经济特区交易的重要一极,去大同府等着辽国太后巡狩过来,对大宋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主使和地点都顺畅的决定下来了,赵顼心情舒畅,顺口说道。
  “既然是刘湛想出来的法子,不如让刘湛也跟着去吧。”
  刚刚还在笑谈苏轼趣事的重臣们,瞬间冷场。
  赵顼心中一紧,赶紧想自己把刘湛说出来,到底是对是错。
  富弼和司马光这些保守派看不惯刘湛是很正常的,因为刘湛老是能搞出很多没见过的东西,短期内又很难看出好坏,但依据他们的儒学理论,必然对刘湛重商的倾向有所警惕。
  张方平早就言明不可让刘湛出京城,此时更不可能同意刘湛去辽国,万一刘湛投敌,那河曲特区就不用搞了,去高丽日本找的银岛也会收到很大影响。
  王安石是想让刘湛去四川试点交子,同时把农村信用社和银行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他明年春天推行青苗法。
  韩琦更是直接开口反对。
  “刘湛只是小儿辈,幸得官家赏识,才有个九品官做。让他参加殿试,怕是连东华门的进士榜都上不去。
  让这种不学无术之人出使辽国,恐为人笑。”
  “刘湛虽然不通经典,但于商道,颇有……”
  赵顼还没说完,自己反应过来了。
  眼前的大臣们都是大宋精英,不是当年的状元就是榜眼,个个都是学霸,怎么会允许刘湛混在使团里面呢?
  大宋别的没有,读书人可是多的是,为什么非要一个不读书的刘湛去呢?
  赵顼只好当自己一时失言,和重臣们议定了苏轼出使辽国的细节,就宣布散会,回了延福苑的中军大营。
  赵顼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心里不得劲,让童驹把刘湛喊进宫来。
  刘湛一脸懵逼的来到中军大营,就听见年轻的皇帝又自称赵公子,说道。
  “刘公子,你为何就不治经典呢?”
  “哈?”刘湛迷惑了,“为什么突然说这个?铸钱监监司还要考这个?”
  “倒也不是。只是刘公子就甘心只当一个铸钱监监司吗?不通经典,未来又何当大任?”
  “我听说宋太祖朝间,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怎么到现在,就非得大儒才能当权呢?这论语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东西,到现在还能用吗?”
  赵顼笑笑不说话,显然也不以为然。
  作为一个皇帝,他更喜欢申商法家之学,但现在朝中大臣只有王安石会和他稍微说一点,其他如司马光,张口必然是周礼,闭口就是子曰,把个皇帝噎得无可奈何。
  刘湛也笑道。
  “如今的大宋,把儒学当成万能的灵药:要打仗了,是学问德行好的君子去;要治河了,是修身持家的道德模范去。
  当然,朝中也有张相公和王学士这样,学问和专业水平都很高,可是那些中层的官员呢?每次殿试的进士们呢?
  他们的策论文章,真的足以涵盖所有专业方面吗?
  要我说,这就完全不科学。”
  “科……学?”
  刘湛点点头,强调了一声,“是的,科学。赵公子可以理解为分科之学。
  所谓分科,就要把事情分门别类,专业的事情就请专业的人去做。
  要做饭,就得请厨师。同样,要治国,就得用专业人才。
  比如张相公,精通财会,做户部主官就很合适,但是让他去带军队,就是胡闹。
  比如司马光,精通修书,做翰林学士就很合适,让他执政,就是祸国。
  人非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合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而不是把每个人都往儒家的方框里面塞。
  这儒家的学问,其实也就是一类学问而已。”
  赵顼来了兴趣,“儒家只是一类学问?那总共有几类学问呢?”
  刘湛伸出三根手指,“我以为现在世间的学问,可以大致的分为三类,统统与人有关。
  第一类是人与自然之学,也就是自然科学,比如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棉布织布机如何运作等等;
  第二类是人与社会之学,也就是社会科学,儒家的学问有部分在这里,比如国家如何构成,经济如何运行,两国外交如何处理,还有皇权如何维持等等;
  第三类是人与心灵之学,也就是宗教艺术和文学,儒家讲修身养性,道家讲清净自然,佛家讲因果循环,都是为了解决人心的问题;
  这三类学问泾渭分明,不能相互硬套。
  人类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自然科学,否则就是头重脚轻。
  现在的大宋和儒家,过于关注人与心灵和社会科学,注重用人的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运转。
  就好比一个饱读诗书能言善辩的书生,偏偏手无缚鸡之力,道德做的好,伦理做的好,却偏偏无法改造自然。
  于是各种症状都出现了,所谓冗官冗兵冗费,其实也是自然科学没有发展,生产力受限的缘故。”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心灵!
  赵顼只觉得以往学习的知识,都可以分门别类的归纳到这三类当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因为有了界定,而开始变得清晰。
  申商之学,就是注重人与社会,又兼有人与自然之学,所以才对赵顼的胃口。
  而孔孟之学,之所以常常流于空谈,就是因为缺少了人与自然之学,天生就少了支撑!
  儒家的存在,就必须依托其他学说,所以历来才有内圣外王,内法外儒的帝王家学!
  因为光靠儒学,治不了国家!
  感谢码农的打赏~今天下班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