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面的几刊里已经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了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这五位霸主分别就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当然了,还有在霸主地位上徘徊过的郑庄公、秦穆公和宋襄公,这几位就是春秋时期的几个来回争霸的霸主。
  但是这几位霸主都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一旦第一代霸主称霸以后,等着到了第二代的时候,霸主地位就被别人所取代。所以到最后,谁也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强盛的国家,并且就在这个争霸的时期,应该还算是东周天子的时代。
  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夏商周一直以来所实行的分封制度。
  实际上夏商周并不算是统一的大王朝,这种分封制度的弊端就是,如果说诸侯国拥护你那么你就是这个王朝的主宰,如果诸侯不拿你当个菜那么你就会有被诸侯架空的危险。
  当初最开始实行分封制度的时候,夏商周是采用了规制来限制诸侯的势力,你就比如说天子可以拥有六师的军队编制,但是诸侯只能拥有少于天子的军队编制,这样一来,天子就可以限制诸侯的势力。
  可是随着时代慢慢的发展,诸侯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所以军队的数量也开始慢慢的超越了天子,那么避免与天子的规制冲突,诸侯就开始分散自己手里的军队。
  于是诸侯国就开始把自己的兵力和土地开始分封给自己的贵族,这就是等于是说诸侯在自己国家里又进行了一次分封。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如果诸侯打算调动大军,那么首先就要通过这些二次甚至是三次分封的贵族的同意。
  那么现在,春秋的这五个霸主还在位的时候,贵族都愿意一起出来和霸主们一起争夺天下,但是一但这些一代的霸主都不在了,这些贵族就开始架空后面的霸主继承人,毕竟谁都想出来当一把手,这个也都是人之长情。
  其实这么干的结果就等于是诸侯也和天子一样,都会面临着被手下人给架空的危险。
  春秋时期第一个吃这个亏的,就是现在要说的这个晋国。
  晋文公死了以后,晋国的这些手里掌握了兵权的贵族就开始出来闹事了。
  当年晋文公称霸以后,手里有三个军,一共大概也就是三万人,因为当时的诸侯国其实是没有能力去供养一支整编的军队的。所以晋文公就把军政大权分给了六卿,也就是说实际上晋国的军队势力主要是掌握在这六卿的手上的。
  等着晋文公死了以后,到了晋平公的时候,掌握了晋国军权的韩、赵、魏、智、范、中行这六家人就开始相互内乱了。
  后来赵氏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到了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到了这个时候的晋国公,其实就和东周天子一样基本也就是名存实亡了。
  到了公元前376年的时候,韩、赵、魏又废了晋静公,随后又把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给瓜分了,因此后来的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最终到了公元前403年的时候,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都封为一方的诸侯。
  其实当时的周威烈王的情况,比那个已经名存实亡的晋国也好不到那里去。本来当时的东周就是已经是一个花瓶了,再说不管你封还是不封,这三家代替晋国成为三个新的诸侯的事,现在也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所以最终周威烈王还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承认了这三个诸侯国。
  而此时韩、赵、魏这三国分晋自立的事情也成为了是中国历史的一件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同时也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