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1年十月,赵恒即位才三年多,辽军第二次南侵,但宋军很争气,张斌先在长城口击败辽军,其后又在威虏军城下将辽军精锐“铁林军”击溃,“铁林军”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辽军并不甘心,稍后,契丹主帅耶律隆庆率大军到达威虏军城前。魏能再接再厉,率军和辽军在南关门大战。魏能派遣自己的儿子魏正与都监刘知训率军从小道包抄敌人的后路,激战数十回合,契丹军再次不敌,退至威虏军城西的“羊山”下。
  辽军主力败退,魏能纵兵在后追击,埋伏在两翼的宋军大将秦翰和田敏,见此也率骑兵加入追击战团。
  康州刺史李继宣,此次战斗为“前阵钤辖”(阵前指挥),领兵屯住在威虏军西北不到十里的“赤虏”地区,这是一支预备部队,随时准备出动。李继宣枕戈待旦之时,接到前线战报,说辽军已经败退,李继宣立即催动部下从赤虏出击,并派出联络官和秦翰、田敏部联系。
  宋军的另两员大将杨延昭、杨嗣,按照事前部署,已经领兵埋伏在“羊山”,辽军退至“羊山”,杨延昭、杨嗣的伏兵四起,截住辽军退路厮杀。
  杨延昭、杨嗣所部迎头杀出,败退辽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被动情况下,仍然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杨延昭、杨嗣率部顽强阻击,但奈何辽军人多势众,杨延昭、杨嗣难以抵挡,正面狙击宣告失败,但他们成功地拖住了辽军的撤军速度,为追击部队的及时赶来赢得了时间。
  辽军刚刚击退在“羊山”阻击的杨延昭、杨嗣,一路尾随辽军追击的秦翰、田敏,终于率部追上了辽军后卫部队,双方立即展开激战。
  在秦翰、田敏部咬住辽军尾部后,李继宣部也追上了辽军。
  李继宣部的加入,辽军终于抵挡不住,向羊山上退。
  李继宣为后备军,一直养精蓄锐,此次出击,异常凶猛,有机会咬住了敌人尾巴,便丝毫不肯松口,死死咬住辽军主力,把辽军从“羊山”南麓撵到北麓。
  在激烈的战斗中,李继宣因为冲锋在前,胯下战马连续中箭而亡,李继宣三次更换战马上阵。
  最终,在“牟山谷”,李继宣部追上辽军败退主力并凶猛杀进,双方又展开血战,一直战斗到黄昏,李继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果,辽军主力大部被歼,幸存的辽军逃向了仅有八里之外的辽国边界。李继宣获胜后,领军退回到威虏军。
  “威虏军—羊山”之战,是由一系列战斗组成,双方首战长城口,次战威虏军,三战羊山,最终宋军击退辽军、斩首二万、基本摧毁了契丹劲旅“铁林军”,“铁林军”指挥官“铁林相公”阵亡,铁林将领十五员被宋军生擒,损失器甲十八万副,如此辉煌的战果,在宋辽长达四十年的对抗中也是少见的。
  可惜的是,这么一场璀璨战役,很多人并不知晓!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宋军都是懦弱无能的,是被辽军碾压的。这场战役,完全可以扭转这种看法!
  “威虏军—羊山”大捷,名义是王显调度指挥,实际上,下面将领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各自根据战场的实际战况,作出了完美的战斗配合。
  但这是一次违抗赵恒诏令的作战,因为在大战之前,赵恒和他老爹赵光义一样,尽管授予王显“便宜从事”的权力,另外却将阵图这件“传家宝”付与王显,要他按阵图作战。
  而王显胆量一贯肥硕(前期敢于藏匿裴庄的奏折就是明证),既没有拘泥于赵恒的阵图,也敢放手让部下出战,更有意让部下自由发挥,自由驰骋。但不可否认,“威虏军—羊山之战”的胜利,王显功不可没!
  虽然取得了空前的大捷,因为是违诏作战,王显不得不有所姿态,他上疏赵恒,请罪道:“臣先奉诏在边境布阵,以接应各关隘,不料,辽军很快越过我们设置在边塞的堡垒,臣唯有便宜从事,虽然胜利,终究是违抗了陛下的诏令!”
  赵恒总算意识到了,“传家宝”的威力确实让人汗颜,于是下手札安慰王显,大意无非是,王显你别害怕,能打胜仗就是好同志!
  佐料:“威虏军—羊山之战”,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称为“遂城之战”,遂城、威虏军、羊山都在现在河北徐水县内,称为遂城之战也未尝不可。
  毕沅的《续资治通鉴》里,将“威虏军—羊山之战”分为三段,这是正确的,第一段记载张斌在长城口袭击辽军,第二段则记载桑赞在莫州为奇兵,荆嗣截断羊山西口,显然是不全面的。
  因为第二段的威虏军之战,《宋史.魏能传》描写得很详细,《秦翰传》也有明确记载,所以这两位是参战关键人物。
  第三段羊山之战,《宋史.李继宣传》记载得很生动,《杨延昭传》也有叙述。《田敏传》里是一笔带过。
  但《宋史.真宗本纪》里将此战分为两段,即十月张斌设伏长城口;十一月,王显大破契丹,戮两万人,获统军铁林等。《宋史》篇幅冗长,前后抵牾,这也算明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