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是什么意思

中国是礼仪之邦,坐姿也是礼仪的一部分。昔人以为“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深层体现。以是人们在端坐时,也能体现出自身内在的修养。 宋·苏轼《赤壁赋》…

中国是礼仪之邦,坐姿也是礼仪的一部分。昔人以为“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深层体现。以是人们在端坐时,也能体现出自身内在的修养。

宋·苏轼《赤壁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作甚其然也?’”释义:襟:衣襟;危坐:正直地坐着。整一整衣服,正直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中华礼仪中席地而坐的三种坐姿

在宋代之前,交椅还没有出现时,昔人都是席地而坐。坐姿主要分成三种:第一种是“跽坐”(音“计”),也叫“正坐”,即屈膝跪坐,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气质端庄,目不转睛。而且讲求“正襟危坐”,坐时腰身要正直。有时为了表达语言的郑重,臀部脱离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

《史记》中有纪录:有一次,西汉的中医生宋忠和博士贾谊一起去听卜者司马季主解说卜筮。由于这位学问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剖析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则。宋忠、贾谊二人听后忍不住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把帽子戴正,系好帽带,并正一正衣襟,正直地坐好,以示意对这位学者的尊重。

第二种坐姿叫作“趺坐”(音“副”),俗称“双盘”。即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犹如释教中修禅者的坐姿,故又称“跏趺坐”。

第三种坐姿叫作“盘蹲”,即臀部坐地,两腿岔开,像个簸箕。“盘蹲”是不合礼仪的轻慢之举,是古代不尊重人的一种坐姿。若是再身躯倾斜倚靠几案,就更是轻慢无礼了,而且妇女是不允许有这种坐姿的。

在以上这三种坐姿中,“跽坐”是最礼貌的坐姿。那时,人们就算在无席的地上也是这几种坐姿。平时不与人接触交往时,坐姿可以对照随便,但若是与尊长坐在一起,或与友人攀谈,在正式、公然的场所就要讲求坐姿了。在父老眼前,也要注意“父老立,幼勿坐,父老坐,命乃坐”,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昔人即便是自己平时闲坐,也正直姿势。好比东晋的陶侃就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宋代的司马光平时也是“燕居,正色危坐”。三国时代魏国的管宁,50多年来常坐一木榻,天天跽坐,从来都没有过盘蹲,以至于把木榻的当膝之处都磨出了深坑,成了一个“膝洞”。

传统礼仪,“正坐”的流失

自商周以来,正坐一直是中国人的尺度坐姿,而“坐”这个字的自己就是指“正坐”。不外,“正坐”已经在中华大地流失了。

五胡乱华以后,由于胡人大量进入中原,胡床、胡座等坐具随之传入,坐于椅上的姿势因而称为“胡坐”。直到唐代,虽然胡风盛行,但正坐仍然是正式场所的规范坐姿。

到了宋代,椅子逐渐在民间大量普及,跪坐也逐渐被胡坐取代,成为主流坐姿,中国衡宇的结构也因此发生许多重大转变。

中国人一直到清朝照样保留了跪坐,这种坐姿并没有彻底消逝,但“正坐”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完全消逝了。现在只有在日本、韩国还保留“正坐”的传统。

泉源:博客,迎接分享本文!

作者: admin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