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皈依释教,并非接受了哪一位释教高僧或居士的教训,也非是一种神秘履历,而的确是异常痛苦和艰难的历程。——金庸先生皈依释教的自述。
一样平常信了释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释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似乎成了佛门生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
什么是皈依
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似乎很少人去深思。
人人都需要依赖,人人也都在追求依赖。反正人在世总须要有所依赖,除了依赖物质,依赖款项,依赖人之外,人也在追求心灵上的依赖,然而这些都可靠吗?什么才是我们心里真正的安全感?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依赖?这是人生的大问题。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一开始就讲到皈依,释迦牟尼佛说:若有智人能善头脑,考察生死险道之中,莫能过于无所依怙。
所谓皈依是找到了依赖,犹如沉没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救命的浮木;在人生的苦海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
皈依什么
那么,要皈依什么呢?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法僧称为三宝,皈依三宝。所谓三宝指的是佛、法、僧;以是称为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远常随,水火不能毁,盗贼不能夺,受用无尽,非世间诸宝所能比。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说:慧能劝善知识皈依自身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皈依佛,佛在那里?
皈依寺庙大殿上的佛吗?不是,那是佛像不是佛。六祖慧能说我们一天到晚说皈依佛,什么是佛?佛在那里?这个问题没搞清晰,就是无所归。六祖慧能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好好考察,不要用错心思,不要皈依他佛而皈依自心自性。皈依自心自性就是皈依诸佛清净法身,心佛众生三无差异。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者,当皈依诸佛清净法身。佛有法报化三身,诸佛清净法身又是什么呢?又在那里呢?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皈依戒,若言皈依佛,佛在那边?若不见佛,即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考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归处。这段话对学佛者来说,着实太重要了,佛法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心求。
皈依法,这个法是什么?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中说,此清净法宝有三种,第一法宝是涅盘甘露解脱,常乐我净而为体性,能尽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就是说佛法的真正目的是跳脱生死苦海,没有忧悲苦恼,永远在快乐清净中。佛又说此法性清净云何求?我们一样平常人证悟不到怎么办?
没关系,另有第二法宝,佛说:应知第二法宝者,谓即戒定智慧诸妙好事,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利便,云何利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佛说得很清晰,修戒定慧,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证得清净法身的方式。
接下来,佛又说什么是第三法宝?第三法宝就是已往诸佛所说,我亦当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熟练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门生一闻于耳皆悉忆持。这又分为五大部门,第一是经,第二是律,第三是论,第四是般若波罗密多,第五是陀罗尼。佛又说此五种藏教养有情,随所应度而为说之,若彼有情乐处山林,常居闲寂修静虑者,而为彼说经藏。
最后,佛对第三法宝作总结说:是三法宝,一切众生应当皈依无为法宝。一切法中最尊最胜,莫过无为。
皈依僧,在此佛所用的形容词是真实。
在皈依法宝时,佛所用的形容词是清净,称为清净法宝;这些形容词不是随便用的,都要注意。佛说僧宝亦有三种,第一种是第一义僧,就是诸佛圣僧,如法而住,不能睹见,不能捉持,不能损坏,无能危险,难以想象,一切众生良佑福田,虽为福田,无所受取,诸好事法,常不变易,如是名为第一义僧。看了这段注释,为什么要以真实形容僧宝,应有所领会。
佛说当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刻,应该想到我现在已经生而为人,人身难过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要好好珍惜啊!要好好学习最胜最妙之法!如果我违反皈依时最初的心愿,不好好求法,等于是自己诱骗自己。就似乎搭船到海上追求宝藏,好不容易到了宝库,却空手而归。
泉源:博客,迎接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