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间酒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异彩纷呈,是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的生动反映。彝族人豪爽、好客远近闻名,彝族人家里凡遇上喜红白事、讨亲嫁女,家里来客都离不开酒,饮酒的礼节是彝族食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酒俗则主要表现在斟酒、敬酒、劝酒几个方面。
和菜肴齐备了,主客两边都坐好了,主家便说:“咱开始喝,来,先干一杯!”说罢举杯向客人示意,同时自己先干为敬。然后督促大家同饮同干,如此三杯过后,主家请大家“动动筷子”,即品尝菜肴的口味好赖,吃菜时应夹一口菜吃一口,放一次筷子,稍停一下再吃,频频地大口喝酒吃菜,被视为少礼失教。之后,主家便说:“我让各位相互认识一下。”于是从辈分最高或重要人物开始,同辈则从年长的那位开始,逐个敬酒。敬酒方式有三,一是按座序给在座的每人敬一杯;二是重点敬酒,给长辈、主人或重要人物敬酒;三是同辈之间互相敬酒。敬酒不能隔桌相敬,必须走到客人座前相敬,并依次进行。先向主客敬酒,再向上陪坐敬酒,然后返回第三个坐客座前敬酒。这样依次进行,秩序不能混乱,否则会引起客人不快。主人敬酒后,陪客、客人也先后依次从主客位起身敬酒,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被敬酒者都要站起来,一边称谢,一边自己喝下,有时被敬酒者推辞,敬酒者则千方百计劝饮。
在酒桌上,劝酒的酒令也千变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人物,都会想出各种花招来,目的或为敬酒,或为劝酒,或为躲酒,插科打诨,信手拈来,幽默生动。
劝酒者起身敬酒,被劝者会说“屁股一抬,喝了重来”,意让劝酒者再喝一杯。此时劝酒者应对:“屁股一动,表示尊重。”
在高规格待客仪式上,一般是杀牛、羊、猪、鸡与饮酒文化融为一体,其中有献“哲布”(群碗酒)仪式,此仪式为特殊礼节。主人家专派一名敬酒者,先将八碗白酒、一碗泡水酒和一碗水端放于上铺一块白布的漆器“哲体”(木盘)上,如主人是彝族曲涅系,敬酒者手捧“哲体”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上位贵宾面前,如主人是古候系则反时针方向旋转至上,贵宾享用“哲布”者接到“哲布”后,把“哲体”轻轻地放于地上享用。按照彝族享用“哲布”(群碗酒)的规矩,先选用“哲体”上的一碗水漱口后,将“哲体”上的“哲布”一一喝尽。如一人喝不完,则可传递给周围同伙客人喝,若一人能喝完就称海量、敬佩。在此仪式上,主人及客人围观者众多,若不按传统规矩喝酒者可耻。贵宾按规矩喝“哲布”后,按理这种特意款待,客人要向主人家赠赐礼物的,赠赐的礼物(银锭或现金)应放于“哲体”的白布上传递给敬“哲布”者,主人家收下贵宾赠赐礼物结束。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