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增先(1931年-2019年12月3日),男,汉族,浙江兰溪现代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
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方增先学画,始入的并非传统国画,而是西洋油画。1955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他被转入了该系。要从注重写实的西洋油画转向崇尚写意的中国画,很多人都转不过这个弯来,而方增先曾在杭州国立艺专领略过黄宾虹、潘天寿等国画大师的精妙笔墨,对中国画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着浓厚的中国画情结,因此他很快就悟出了中外贯通的“画理”。
他汲取法国的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斯恰可夫的分面法和美国伯里曼人体结构学等西方绘画技巧,结合线的结构法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在以明暗为主体的西方传统素描法之外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独到的“线性人体结构素描法”,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现代化改造的先河。由于“线性人体结构素描法”非常适应当时中国人物画表达现实主题的需要,因此很快就被全国各地美术院校中国画系作为人物画教学的基础课程,方增先也因此一举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从上世纪80年代始,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方增先也在思索、探究,在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之间苦苦求索,试图为中国画寻找一种新的水墨境界。他认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以毛笔、墨和宣纸为创作工具,两者完全可以相互借鉴。
方增先深谙书画相通的道理,充满自信地说:“其实画家应该比书法家更容易发掘书法的美,在审美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他认为,书法中的笔墨线条有各种个性,或劲健,或自然,或浑厚,或流畅,变化无穷。中国画如果能将书法中的笔墨线条融合进来,将极大地丰富自身的表现层次和手法。
为寻求联结古今且能表达自我才思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方增先穿梭于青藏高原和江南水乡之间,粗犷明丽的高原风光、清澈秀美的水乡景色让他对“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画板上做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从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灵感,在传统中国画里寻求笔墨形式,将反复琢磨后的点滴心得融入创作之中。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与欣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