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吕布到底是怎么死的?曹操真的有想放过他?

其实在白门楼上,曹操一度决定接受吕布的投降,他咨询了一个人的意见,在那个人给出自己的意见以后,曹操突然改变主意,下令杀死吕布,那么大家知道曹操咨询的是谁的意见呢?至于是谁说服曹操处…

其实在白门楼上,曹操一度决定接受吕布的投降,他咨询了一个人的意见,在那个人给出自己的意见以后,曹操突然改变主意,下令杀死吕布,那么大家知道曹操咨询的是谁的意见呢?至于是谁说服曹操处死吕布,历史上出现了两种记载。《三国志》记载称说服曹操杀死吕布的是刘备: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

然而在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却记载称说服曹操杀死吕布的是王必:

主簿王必趋进曰:“布,�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於是缢杀布。――献帝春秋

这两处记载中,不仅仅是劝说曹操杀死吕布的人物不同,二者的劝说侧重点也不一样,刘备劝说曹操杀侧重的是分析吕布的性格,刘备对曹操说的是,明公你难道没看见吕布当初效忠的丁原和董卓的事情么?原来当初吕布受到丁原重用,效力于丁原,当董卓以重金收买吕布,吕布又杀死丁原投靠董卓,吕布认董卓为义父,董卓也非常喜欢信任吕布,这时吕布却与董卓的侍女私通,后又受到王允唆使,弑杀董卓。丁原对吕布有知遇之恩,董卓乃是吕布义父,可是吕布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就杀丁原弑董卓。

刘备这番话是提醒曹操:吕布这人性格如此反复无常,见利忘义,连他的主公、他的义父都敢杀,是一匹养不熟的白眼狼,你如果接纳吕布,总有一天吕布也会背叛你,使你遭至杀身之祸。

王必则从实际角度出发,指出释放吕布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王必对曹操说的是,吕布是强大有力的俘虏,他还有很多手下就在外面不远,不可以释放他呀。意思就是说,以吕布的武力水平,如果解除对他的捆绑,他完全有能力逃脱围困,甚至对曹操生命造成威胁,而且他的部众都在附近,吕布一旦脱身,立马可以召集部下对曹操进行突然袭击,释放吕布如同放虎归山,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无论是刘备还是王必,他们都指出一点――吕布不能放。

那么曹操最终决定杀吕布,究竟是因为听了刘备的话还是因为听了王必的话呢?分析两段对话可以看出,显然刘备的话更具有杀伤力,其实王必说的情况,对很多投降曹操的将领都适用,比如吕布部将张辽、割据宛城的张绣,乃至刘备义弟关羽,不也是“�虏也。其众近在外”么?这时候曹操怎么就不害怕了呢?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曹操如果有意释放吕布,让吕布为己所用,就不会害怕吕布反戈一击。刘备的劝说之言比王必说的要犀利的多,他巧妙的让曹操自己回忆吕布之前的行为,决定是否释放吕布,曹操想到吕布之前的白眼狼行为,这才决定处斩吕布。

后来曹操选定继承人时,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的回答与当初的刘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原本曹操一直在犹豫,到底应该立曹丕还是立曹植为世子,然贾诩让曹操想到袁绍废长立幼,导致袁谭、袁谭兄弟相残,从而被他各个击破,刘表废长立幼,结果立了个废物儿子刘琮,在他进攻荆州时,坐拥十万大军却不战而降。曹操一想到这两个废长立幼,都没有好结果,结果自然就决定立曹丕。

同理,刘备曹操想到丁原和董卓重用吕布都没有好结果,结果自然决定处斩吕布,当然,这两份史料其实并不冲突,曹操决定是否杀吕布,可能不止问了一个人,或许他们两个人都问了,但是《三国志》毕竟可信度更高,而且是惜墨如金的,既然他没有记载王必的劝说之言,自然也是证明了他说的话并没有起关键性的作用,真正起关键性的作用的还是刘备的话,所以历史上三国名将死亡的真相自然是曹操受到刘备的话影响。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作者: admin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