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员外”是什么意思?是土财主吗?

  古代“员外”是什么意思?是土财主吗?   我们平时看一些古装剧,或者阅读古典白话小说,亦或是听评书、看戏曲时,常常可以见到“员外”一词。大抵是外人称呼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在本…

  古代“员外”是什么意思?是土财主吗?

  我们平时看一些古装剧,或者阅读古典白话小说,亦或是听评书、看戏曲时,常常可以见到“员外”一词。大抵是外人称呼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在本地有名望、有地位,似乎做官、又似乎赋闲。那么,古代什么人可以被称为“员外”呢?

  其实,在古代所谓“员外”,顾名思义,就是“员外郎”的意思,也是官名的一种。因上古代做官的人员,也与现代一样,有正式官员,就是在职的;而定员外所增值的一些官员,就是“员外”,也就是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这是由于一些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安排直接做官的、而他们又有做官资格的人,就作为“员外”,成为“候补官员”。

  简单说,古代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文考,武考)而来,是很有位的,但民间有的人很有钱,但在官僚体系中没有地,朝廷正而需要钱,所以就搞了一个捐官(公平,公正,公开的买官),但又没有哪么多的位子(也怕捐官的人治理不了社会),所以就出了员外(实职之外的官员),但又怕群众说是买官,所以给贯一“郎”字以表有位,所以也叫员外郎。

  三国时期,魏国曹丕把散骑和中常侍合二为一,称为散骑常侍。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想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人手又不够。再说,伴君如伴虎,老当班不是累死,就是哪天皇上不高兴了给整死。因此,就扩充了散骑常侍的编制,叫做员外散骑常侍。

  到了隋朝,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设六部二十四司,每个司都有一个员外郎,是各司的二把手。此后唐、宋、辽、金、元、明、清都将员外郎作为六部各司的副主官,不过各朝又有不同。

  在明清时期,员外根本就被架空,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就是一个空壳官职。他们没有什么具体要做的,也就是在吏部挂着名号,领着朝廷的薪水罢了。 一直到周围有需要的时候或者空缺官职无人填补的时候,员外就可以上任了。更有甚者,这就是一个朝廷用来赚钱的闲置,只要你家里有钱,就可以买得到,顺便也填补了朝廷的银两空缺。所以就在很多的小说里,我们会看到很多世家大族的后代没出息的,家里就凑钱买了个员外给他做。

  因为员外一度是替补,又是门阀子弟好出路,渐渐地在民间,只要是有钱人家,家底雄厚,大家都习惯尊称一声“员外”,显示身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四大名著中的员外虽然不知道他当得什么官,但是必定有高门大宅、丫鬟仆从,家境殷实。所以民间的这些员外,并不是什么大官,但一定是土财主或者有钱人!

作者: admin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